requestId:68753943e94c54.08210478.
位年齡相仿的男演員。另外三人都是中年男子。
昔孔廣森作詩聲分例,其言曰:“今之詩主乎文,古詩主歌。歌有疾徐之節,清濁之和,或長言之,詠嘆之,絫數句而無以韻為;或系音促節,至于句有韻短期包養,字有韻,而莫厭其多。”余以為品德五千言,古之哲學詩也。既曰詩,即必可以歌,可以誦;其疾徐之節,清濁之和,雖不用盡同于三百篇,而或韻或否,則固有合于詩之例焉為無疑。然在宋代吳棫韻補,已嘆“老子品德經,周柱下史老聃所作,多韻語,今往往掉其讀”,然則發凡起例,其可少乎?作老子韻例。
(其一)世異音殊,一代自有一代之音,古韻不成合于唐,唐韻不成合于今,閻百詩所謂“古今之音系乎時”者,豈否則哉!五千言以今音讀之,覺其捍格分歧,而以古音繩之,則合者多,而分歧者或出于傳寫之訛。昔鄧廷楨鉤稽五千言之用韻,與易、詩合,如“辯德”章富、志、久為一韻,久韻富、志,既與詩同,下句又韻壽,乃與易同。實則五千言與詩或異或同,與易則幾無分歧。且以楚人書楚語,作楚音,是又為騷韻開其端也。試舉其與易同者:
(一)五章:“多言數窮,不如守中。”窮、中為韻。易需彖傳窮、中、功韻。蹇彖傳中包養網評價、窮、功、邦韻。困彖傳中、窮韻。井彖傳窮、中、功、兇韻。漸彖傳功、邦、中、窮韻。渙彖傳窮、同、中、功韻。節彖傳中、窮通韻。既濟彖傳中、窮韻。坤象傳中、窮、終韻。隨象傳兇、功、中、窮韻。年夜壯象傳窮、中韻。節象傳中、窮韻。巽象傳中、窮、中、功、中、窮、兇韻。
(二)二十四章:“企者不久,跨者不可,自見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無功,自矜者不長。”行、明、彰、功、長韻。又七十八章:“弱之勝強,柔之勝剛,全國莫不知,莫能行。”強、剛、行韻。易年夜有彖傳明、行、亨韻。謙彖傳亨、明、行韻。噬嗑彖傳亨、明、章、行韻。復彖傳亨、行、行、長韻。遯彖傳亨、行、長韻。晉彖傳上、明、行韻。暌彖傳上、行、明、行、剛韻。益彖傳疆、光、慶、行、疆、方、行韻。姤彖傳剛、長、章、行韻。鼎彖傳明、行、剛、亨韻。艮彖傳行、明韻。旅彖傳亨、剛、明韻。巽彖傳行、剛韻。屯彖傳明、光、長韻。訟象傳長、明韻。履象傳明、行、當、剛、行、當、慶韻。包養網車馬費否象傳當、行、當、長韻。同人象傳剛、行韻。豫象傳當、行、剛、亡、長韻。噬嗑象傳行、剛、當、光、當、明韻。暌象傳當、剛、行、慶、亡韻。夬象傳當、明、光、長韻。震象傳剛、當、光、她想起附近有一家寵物救助站,便抱著貓轉身出了社行、喪韻。歸妹象傳常、當、行、良、行、筐韻。豐象傳當、明、行、慶、翔、躲韻。系辭下傳“正人知微知彰”三句彰、剛、看韻。干白話躲、明、行韻。坤白話剛、方、常、光、行韻。說卦傳陽、剛、亨韻。雜卦傳剛、行韻。
(三)二章:生、成、形、傾韻。十五章:清、生、盈、盈、成韻。二十五章:成、生韻。三十九章:清、寧、靈、盈、生、貞韻。易干彖傳元、天、形、成、天、命、貞、寧韻。屯彖傳生、貞、盈、寧韻。系辭下傳“日往則月來”九句生、成、生韻。序卦傳盈、生韻。
(四)二十六章:“魚不成脫于淵,國之利器不成以示人。”淵、人韻。六十章:“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神、人韻。易干九二、九四、九五田、人、淵、天、人韻。豐彖傳人、神韻。干白話人、神韻。
(五)四十四章:“知止不殆,可以長久。”止、久韻。十六章:道、久、殆韻。易臨彖傳道、久韻。離象傳咎、道、久韻。雜卦傳久、止韻。
(六)六十八章:武、怒、與、下韻。六十四章:土、下韻。易困象傳下、與韻包養。井彖傳下、舍、與韻。恒彖傳下、與韻。咸象傳下、與、女韻。剝彖傳下、與、下韻。隨彖傳與、下韻。離彖傳土、下韻。
(七)五十九章:嗇、服、德、克、極、國韻。八十章:食、服韻。易謙象傳牧、得、服、則、服、得、國韻。同人象傳克、則、直、克、得韻。包養網節象傳塞、極韻。干白話傳:革、德、極、則韻。
(八)九章:之、已、之、保、守、咎、道韻。易復彖傳咎、道、復韻。小畜初九、隨九四道、咎韻。干彖傳道、咎、久、造、久、首韻。同人象傳、暌象傳、節象傳、既濟象傳咎、道韻。夬象傳咎、道、咎韻。漸象傳咎、飽、丑、道、保韻。
次舉其與騷韻同者,如五章窮、中韻。楚辭云中君降、中、窮、○韻;涉江中、窮韻。八章治、能、時、尤韻。楚辭惜往日時、疑、治、之、否、欺、思、之、尤、之韻。四十四章止、殆、久韻。楚辭天問止、殆韻;招魂止、里、久韻。十章離、兒、疵、知、雌、知韻。楚辭少司命離、知韻。七章先、存韻。楚辭遠游存先、門韻;年夜招存包養、先韻。十七章言、然韻。楚辭惜誦言、然韻。二十五章、六十五章遠、反韻,楚辭離騷、國殤、哀郢同。二章生、成、形、傾韻。楚辭天問營、成、傾韻。三十七章靜、定韻,楚辭年夜招同。三十七章、五十七章為、化韻,楚辭天問、思佳麗同。六十八章武、怒、與、下韻。楚辭離騷武、怒韻。六十四章土、下韻。楚辭以下、與、女、所、舞、予等字為韻。二章居(處)、往韻。楚辭悲回風處、慮、曙、往韻。九章保、守、咎、道韻。楚辭惜誦保、道韻。二十四章行、明、彰、長、行韻。楚辭天問長、彰韻。二十二章明、彰、長韻。楚辭懷沙章、明韻。五十九章嗇、服、德、克、極、國韻。楚辭離騷極、服韻;天問、哀郢極、得韻;橘頌服、國韻。六十五章賊、福、式、德韻。楚辭招魂食、得、極、賊韻。十五章客、釋韻。楚辭哀郢跖、客、薄、釋韻。
由上所述,五千言與易韻同,與騷韻亦同。知聲音之道,與時轉移,而如易如騷,以時考之,皆與老子相往不遠。五千言者蓋與易經同為中國現代之二年夜哲學詩,老子為楚人,故又與楚聲合。尚論世次,屈在老后。經文中“兮”字數見,與騷韻殆無二致,五千言其楚聲之元祖乎! (其二)老子古韻之研討,宋吳棫已開其端,清顧炎武、江慎修以后,其卓然成家者,以江晉三之老子韻讀,姚文田之古音諧,鄧廷楨之雙硯齋筆記為最著。鄧書惟于虞、侯二部之界線,分隸諸部之進聲,有所發明;而于古韻之綜合研討,未遑及焉。江晉三以廿一部諧聲表,姚文田以古韻廿八部,于五千言之中,句求字索,使韻理日明,雖不無遺漏之處,而乖舛則甚少。尤以江氏韻讀,其分部與王念孫古韻譜同,學者取資焉。今試排比之如下(表中數目字為老子章次):
江有誥廿一部 姚文田廿八部
唐韻
一之
始母1事教辭有恃2(之、宵合韻)治能尤
8已守舊咎道9(之、幽通韻)有始紀14道久殆16
(之、幽通韻)倍慈有19熙臺孩20海止以鄙母20
得惑式21改殆母道25(之、幽通韻)黑式式忒極2
8有止殆母32富志33右辭34餌止35止殆久44
有恃宰51始母母子母殆52事救52(之、幽通韻)
起有57事福57福伏極58持謀64國賊國福式式德
65德力極68來謀73
四之
始母1上有恃2上 治能時尤8平有時宰10上
始紀14上倍慈有19上 哉熙臺20平海止以鄙母2 0上改殆母25上 有之之殆海32上富志33
往餌止35上止
殆久44上始母母子子母殆52
上起有57上事 富57往母長59上 持謀64平始事64上
來謀73平
之(灰、咍)(案江氏廿一部進聲之分派與
姚氏廿八部異,如之轉進聲職、德。幽轉進聲屋、沃。
宵轉進聲覺、藥。侯轉進聲屋、燭。魚轉進聲陌、麥、
昔。支轉進聲錫。脂、祭轉進聲質、術、櫛、物、迄、
月、沒、曷、末、黠、?、屑、薛。) 二幽
復16久壽33(之、幽通韻)笑道41(幽、宵通韻 )牖道47畜育熟覆51老道已55(之、幽通韻)嗇包養
嗇服德德克克極國母久道59(之、幽通韻)奧寶保6
2
十四○
道道1上守舊咎道9
上首后道有14上
久壽33上牖道47上
老道55上
尤侯幽(蕭)
三宵
妙徼1
十五爻
妙徼1上
蕭宵、肴、豪
四侯
樸谷濁15譽侮17(侯、魚通韻)足屬樸
欲19主下26(侯、魚通韻)辱谷谷足樸28樸樸欲
37琭玉39谷辱足偷渝隅41足辱44欲樸57垢主7
8 十三侯
偷渝隅40平垢主78
上 侯(虞)
五魚
居居往2平客釋15 惡若20往甫21惡處24居主34(侯、魚通韻)落石
39戶下47家余54下普54螫據搏固嗄55土下64
武怒與下63惡故73
十二魚︵與侯通︶
居往2往往甫21下
惡處24往主下26上
戶下47上除蕪蕪余竿53
平家余54平下
普54平螫據搏固作啞55往
土下64上武怒與下68上
惡故73往
魚、虞、模
六歌
和隨2阿何20隨吹羸隳29平 為為化37貨多44為化57禍倚58貨過為64
十一麻
和隨2平義偽18往
阿何20平隨吹羸墮29平 為化37平為化57平 貨過為64往
歌、戈、麻
七支
離兒疵為雌知10(歌、支通韻)跡?策解
27雌溪溪離兒28(歌、支通韻) 六支
離兒疵兒雌知10平雌
溪溪離兒28平 支齊
八脂 屈出5進逝世牝6夷希微
詰一皦昧物14畏畏包養20物惚21惚物21師資師資迷
27味見既35(脂、元合韻)昧退類41愛費44屈拙
訥熱45(
脂、祭通韻)
五齊
逝世牝6上夷希微14
平孩歸遺20平
年夜逝25往師資師資迷27
平害太35往昧
既35往昧退類41往
察缺58往 脂、微、齊、佳、皆 九祭 害太35裂發歇竭滅蹶39台灣包養網缺敝45拔脫輟
54察缺58散亂末64(祭、元通韻)殺活害73契
徹79
十元
言然17年夜逝遠反25觀然26還焉年30
(元、真通韻)遠反65言反78平怨
怨善79
九冷 言然17平遠返25 上還焉年30平
(年與真通)散亂64往遠 反65上怨怨善79往
之、冷、桓、刪、山
十一文
玄門1(文、真通韻)紛塵存先4門根存勤
6川鄰15(文、真通韻)蕓根16歸遺昏悶20包養意思根君 26臣君26(文、葉老師。真通韻)門勤52門紛塵56貧昏 57悶醇58
八文 玄門1平紛塵存先4 平門根存勤6平
先存7平川鄰15平
蕓根16平沌昏悶20平
根君26平門勤52平
門塵56平貧昏57悶醇5
8平
諄、文、欣、魂、痕
十二真
淵信8真信21平盈
新直22(真、耕通韻。謙之案:此章江韻有誤,說見 本文。)淵人36身親44身真54親人79
七真 淵仁信8平真信21
平臣賓均32平
淵人36平身真54平
鮮神神人60平親人79平
真、臻
包養十三耕 名名1天生包養網dcard形傾2清生盈盈成15靜命16
冥精21爭爭22成生25名臣賓均名32(耕、真通 韻)靜正37清寧靈盈生貞39成聲形名成41靜正4
5靜正57
十青
名名1生平成形傾2
平清生盈盈成15平
靜命16上冥精21平
成生25平靜定37上 清寧靈盈生正39平成聲形
名成41平靜正45往
名成47生平構成51平
靜正57往
耕、清、青 十四陽 盲聾爽狂妨12(
陽、東通韻)狀象恍14往常
明常兇容公王16(陽、東通韻)恍象21明彰功長2
2(陽、東通韻)行明彰功長行25(陽、東通韻)行
重26(陽、東通韻)明強33象往35明剛強36行
亡41亡病44躲亡44明強光亮殃常52鄉長54常
明祥強55勇廣長67(
陽、東通韻)強剛行78祥王79
十六庚
盲聾爽狂妨12平狀
象恍14往常明16平
恍象21往明彰長22平
行明彰功長行24黎明強3 2平象往35上
張強36黎明強光亮殃常5短期包養
2平鄉長54平
常明祥強55平勇廣長64
下行兵69平強
剛行78平祥王78平
陽、唐、庚
十五東
通容15容從21邦豐54
電話掛包養情婦斷後,小姑娘又開始刷短視頻。宋微關心地問: 一東
窮中5平兇容公16
平容從21平沖
窮45平邦豐54平
東、冬包養網評價、鐘、江
十六中
窮中5沖窮45
十七蒸
包養網
勝應73
三登
勝應73往
蒸、登
十八侵
二侵
侵、覃、鹽
包養 十九談
十七炎
談、添咸、銜、嚴凡 進聲一戠
直得惑式22黑式式忒極28伏極58嗇嗇 服德克極極國59賊福式式德65德力極68
職、德 仲春
屈出5昧物14物惚21惚物21裂發歇竭
滅蹶39缺弊45屈拙訥熱45拔脫輟54殺活害73
契徹79
物、迄、月、沒、曷、末、黠、?、屑、薛
三易
跡?策解27
錫 四?
詰一14
質、術、櫛 五昔
客釋15惡若20落石39客尺69
陌、麥、昔
六屋
樸谷濁15足屬樸欲19辱谷谷足樸欲37
琭玉39谷辱足41足辱44欲足46欲樸57
屋、沃、燭、覺 七匊
篤復16畜育熟覆51
八樂
藥鐸 二十葉
九合
緝、合、盍、葉帖、洽、狎、業、乏
廿一緝
(其三)細繹江氏老子韻讀,其年夜異于姚文田者,在于以五千言用韻之文為準,而發明通韻與合韻之說。如四十一章包養行情谷、辱、足、偷、渝、隅同屬侯部,姚文田分谷、辱、足一韻(六屋進聲),偷、渝、一韻(十三侯平聲),鄧廷楨同。江氏則廢除此種進聲分派之謬,以谷、辱、包養條件足、偷、渝、隅為一韻。此猶就同部者言之,若夫異部之通轉,則非妙于審音者不克不及。如六十七章勇、廣、長為陽、東通韻,而姚文田鄧廷楨則只廣、長韻。二章事、教、辭、有、恃為之、宵合韻,而姚文田、鄧廷楨則只辭、有、恃韻。至如六十四章散、亂、末之祭、元通韻,三十五章味、見、既之脂、元合韻,則非妙達陰陽對轉之理者所敢言、所能言矣。考老子通韻合韻之例,江氏所發明者,以通韻言,如:
(一)之、幽通韻(九章、十六章、二十五章、五十二章、三十三章、五十章、五十九章)。
(二)幽、宵通韻(四十一章)。
(三)侯、魚通韻(二十六章、三十章、三十四章)。
(四)歌、支通韻(十章、二十八章)。
(五)脂、祭通韻(四十五章)。
(六)祭、元通韻(六十四章)。
(七)元、真通韻(三十章)。
(八)文、真通韻(一章、十五章、二十六章)。
(九)真、耕通韻(二十二章、三十二章)。 (十)陽、東通韻(十二章、十六章、二十包養二章、二十五章、二十六章、六十七章)。以合韻言,如:
(一)之、宵合韻(二章)。
(二)幽、侯合韻(十七章)。
(三)脂、元合韻(三十五章)。就中“之、幽通韻”“侯、魚通韻”“脂、祭通韻”“真、耕通韻”“文、真通韻”,皆為同列比擬之近旁通轉。惟“之、幽”“侯、魚”“脂、祭”為陰聲與陰聲之近旁轉,“真、耕”“文、真”“陽、東”則為陽聲與陽聲之近旁轉。又“之、宵合韻”“幽、侯合韻”為陰聲與陰聲之近旁合。次之,“元、真通韻”“幽、宵通韻”為次旁通轉,但“元、真”為陽聲與陽聲之次旁轉,“幽、宵”為陰聲與陰聲之次旁轉。“歌、支通韻”為陰聲與陰聲之又次旁轉,惟“祭、元通韻”為陰陽相對之次通轉,“脂、元合韻”為陰陽相對之又次對合。試本孔廣森、章炳麟之說,為列圖如上,以資說明。
(其四)老子五千言,其疾徐長短,用韻體制各殊:有通篇用韻者;有章首用韻,而中間或尾聲不拘者;有間句助語自為唱嘆,不在韻例者。此蓋哲學詩之體裁有所謂“不受拘束押韻式”。就其用韻之格局言之,有與詩經絕同者,如二十八章:
知其雄,守其雌,為全國溪;為全國溪,常德甜心寶貝包養網不離,復歸于嬰兒(歌、支通韻)。
知其白,守其黑,為全國式;為全國式,常德不忒,復歸于無極(之部)。 知其榮,守其辱,為全國谷;為全國谷,常德乃足,復歸于樸(侯部)。又如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
專氣致柔,能嬰兒?
滌除玄覽,能無疵?
愛人治國,能無為?
天門開闔,能為雌? 清楚四達,能無知(歌、支通韻)?
此一唱三嘆,以聲論聲,即置之三百篇中,亦不知有何分別;但是終分歧者,則三百篇皆吟詠性格之作,而此則以說理競長。所謂哲學詩之特點乃在內容,內容有異而情勢隨之,此所以老子用韻體裁與詩有同有異,而與易則無分歧也。老子韻例韻表,舊有作者,如劉師培之老子韻表,見丙午國粹學報,多妄說不成信。沅君之老子韻例初稿,見北京年夜學研討所國學門周刊,而語焉不詳。茲篇所列,都二十四則:
(一)一句一轉韻例
名與身孰親(真部)?身與貨孰多(歌部)?得與亡孰病(陽部)?是故甚愛必年夜費(脂部),多躲必厚亡(陽部)。滿足不辱(侯部),知止不殆,可以長久(之部)。(四十四章) 我無為而平易近自化(歌部),我好靜而平易近自正(耕部),我無事而平易近自富(之部),我無欲而平易近自樸(侯部)。(五十七章)
(二)二句一轉韻例
不出戶,知全國(魚部);不窺牖,見天道(幽部)。(四十七章)
其政悶悶,其平易近醇醇(文部);其政察察,其平易近缺缺(祭部)。(五十八章)
(三)三句一轉韻例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奠不輟(祭部)。修之身,其德乃真(真部);修之家,其德有余(魚部)。(五十四章)
勇于包養網心得敢則殺,勇于不敢則活,知此兩者或利或害(祭部)。天之所惡,孰知其故(魚部)?(七十三章)
(四)四句一轉韻例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低相傾(耕 TC: